close
 

科際整合的趨勢


專題(一)溫室外的春天


張祺、劉家凱



生命的橋--專訪薛瑞元醫師‧律師‧主任


張祺採訪‧整理


有人曾說過,這輩子一定要有兩種朋友:律師與醫師。


可以看的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這兩種行業代表的社會地位與尊崇。


而同時擁有醫師與律師雙重頭銜的勁爆人類,便成了令人好奇甚至仰慕的對象,薛瑞元先生,正是一個這樣的例子。


薛瑞元先生,目前任職洪奇昌委員立法委員辦公室主任。


一開始訪問到薛律師,最頭疼的,不是該問什麼問題,而是該怎麼稱呼?


薛律師?薛醫師?或是薛主任?


最後還是選擇了我比較熟悉的「律師」稱謂來稱呼他一聲薛律師。


薛律師在嘉義擔任婦產科醫生,在經歷一次小小的醫療糾紛後,不但收起原來的診所,也引領他走進了法律的世界。


加上當時全民健保剛剛施行,有鑒於醫療診所的經營型態勢必有所轉變,


於是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當時的薛醫師竟然以執業醫師十數年的經歷,重披戰袍參加大學聯招。


「那年大學聯考的作文題目居然是「橋」,簡直就像是為我出的!」薛律師熱情的說著。


當時的「薛醫師」正往成為「薛律師」的橋上走去,


面對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兩種基礎完全不同,卻一樣專業的智識領域,


當時的薛醫師期勉自己就是那座橋,搭起兩種菁英專業間的溝通與互補橋樑。


當然,當年的薛醫師也如願成為台大法律系司法組的新鮮人。


即使接受過大學四年的法律科班教育,再加上順利取得了律師資格,


不過並沒有因此滿足於他對法律的學習,這位已經是薛律師的薛醫師,又繼續攻讀台大法研所,


目前也在邊工作的狀況下一邊寫論文。


而在自已親身接受法學教育以及具有十多年醫師執業的社會歷練之後,


薛律師也不忘提醒司法應該要改革:「除了現在常要求的律師在職進修之外,


扮演裁判者的法官更應該搭上這班學習列車,與律師素質一起向上提昇!」他以親身的學習經歷說。


不過就在取得律師執照之後,這位想法獨特的薛律師,竟然並不滿足於「安分守己」的做個執業律師,


而認為自己能為法律界盡心力的方式不是當一個執業律師,而是以更開放、更接近社會的方式,


用能夠被社會接受的語言讓更多人更親近、更了解法律,甚至是改變法律。


最後他則選擇了最靠近「法律上游」的立法院作為棲身之處,而成為立法委員的國會辦公室主任,


期待自己能夠以醫療與法學的專業知識在專業立法上有所貢獻。


這位身兼兩種專業證照的專業人,無論是醫師身分也好,律師身分也罷,不但看不到一點專業人的傲氣,


反而處處洋溢著平易的熱情,選擇以自己的方式回饋社會,


除了立法院的工作之外,同時也擔任醫療團體的法律顧問,


不時寫文章發表評論,更兼顧著進行中的碩士論文,


相信這樣的一座橋,不僅會為台灣的法律界帶來更多的活力,也會成為新時代中專業科際結合的新典範。



不斷的學習--專訪林進富律師


劉家凱採訪‧整理


台大國貿系畢業的林進富律師,大學時就雙修法律系課程,是一位同時擁有會計師執照的律師。


對於林律師來說,雖然會計師和律師同樣都是高收入的自由業,


但是會計師是一項團體性的工作,


而律師則通常是一、兩個人單獨工作,表現空間較大,符合自己的個性喜好,因此選擇了作一位律師。


會計師的背景,對於他處理商務案件有很大的幫助,


「在台灣,稅務都是由會計師處理,但是實際上這屬於法律問題,比如在美國,稅務就都是請律師處理。」


談到台灣律師和法官的一些情況,林律師也常以美國為例做比較,


「美國考取律師的門檻較低,所以各個領域都會有律師投入;


而台灣因為錄取的門檻較高,所以一旦考上,總是急著投入就業市場,


必須等到自己的經濟穩定之後,才可能投入環保、人權這一類的領域。」


或許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台灣投入公益社團的律師比例一直不高的原因吧!


至於「專業法庭」能不能彌補法官專業上的不足?


林律師認為「現在專業領域繁多,又難以切割分類,因此在施行上有困難。


美國因為資源豐富,法官又多是從執業已久的律師中遴選出任,所以專業知識深厚。


在台灣,由於法官的養成沒有強調專攻的領域,所以短期內仍難推行專業法庭,只能多借重專業鑑定人的協助。」


至於律師進修的問題,由於律師是高度自律的行業,不大適合用他律去規範,所以應該用鼓勵而非強制的方式。


如果律師人數更多,是個競爭激烈的領域,那大家自然就會進修提昇。


由於電子商務的相關法規仍處發展中的未定狀態,


像是電子簽帳法還沒有通過、網路是否該課稅尚無定見,一般律師目前也很少往這個領域發展,


所以網際網路、電子商務等新領域的專業知識不足,這是林律師執業至今感到最大的困難,


只能保持著學習的心態,來招架這些排山倒海而來的新知識。


「律師是個落後的行業」林律師說,


「不過也不能落後客戶和時代太多,了解客戶的情況,才能提供客戶更多更專業的服務」


而他也將保持這種學習的心態,繼續朝目標努力下去。



跨越專業的鴻籬--專訪謝佳伯律師


劉家凱採訪‧整理


直到專科畢業前夕,才計劃要插班大學;


在服役時,接觸到一位學法律的同袍,因此決定考法律系;


因為對律師行業有高度興趣,所以跑去考律師。


對於原本工專畢業的謝佳伯律師來說,從土木轉變到法律領域的這一段歷程,


與其虛偽說是人生的遠見,不如說是生命的偶然。


而再回研究所唸土木,也是順著心意,自然地實踐個人的想法而已。


之所以考大學、唸法律,謝律師說,並不是自己有什麼遠大的理想,


只因為對實際從事土木工作沒興趣,不喜歡工地生活,希望能在明亮的地方工作。


當律師,也只是由於個性不適合當法官,喜歡沒有老闆的工作而已。


加上家中的經濟雖不寬裕,可是父母也不要求他專科畢業後就要工作;


所以靠著自己工讀,就完成了大學法律系的學位。


另外,在準備律師考試的同時,謝律師也曾通過金融法務的高考,


他笑著說:「這本來也不在我的生涯規劃之內。」


「每天能看到一些案子有了具體結果,會讓我感到很開心」謝律師覺得做律師有一種單純的快樂。


而且,「當律師比當法官好,因為永遠處在競爭的狀態;


只可惜目前還沒有律師的評鑑制度,各個律師專業能力高低好壞的資訊不流通,


容易造成尋求法律協助的當事人,因不了解與期望不一致甚至因而受騙,或提出過分的要求;


希望網路發達之後,這種資訊不流通的情況能有所改善。」


「其實很久之前,我就認為律師這個行業以後會分科」,


「像醫師一樣,醫師和律師的性質很像——可以自己開個小診所,什麼病都看,


也可以是個專攻外科、內科、婦產科的專業醫師。」「不過,不變的是,分工得越精密社會進步得越快。」


謝律師肯定的說。「所以各校法律碩乙班和各領域法律系所的成立,雖然勢必會引起法律人的焦慮,


但是長遠來看,將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法律、瞭解法律,這是個好現象。」


而這也會督促律師們開始鑽研第二專長。


到了「案件微幅成長、律師巨幅成長」的情況,也會開始有人不當律師,而投入法律的其他領域,


「讓法律的專業更普及,不再是關起門來的知識。」


「做能做的事就好」這是目前還在就讀台大土木所的謝律師對於自己的期許,


未來,除了希望能開設一間有自己風格的事務所、接些自己喜歡的案件,


也期待能為目前缺乏制度、經常判決不一致的土木建築領域建立一些判例,為台灣的建築法規奠定新時代的法治基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l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